
我国古代有很多帝王都常出外巡幸,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和唐太宗等人。帝王们的出巡并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多是有政治上的考虑,而这一点在崇尚“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清朝帝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清朝皇帝格外喜欢出巡,其中外出次数最多的当是康熙和乾隆祖孙二人。
上图_ 清 王翚 《康熙南巡图》
比较有趣的是,与康熙和乾隆都热衷于出巡不同,雍正皇帝不仅对出巡不大感兴趣,反而在他在位的十三年中,除了几次短途的谒陵外,一次都没离开过北京。对于雍正皇帝勤政一事,史学界还是充分肯定的。他既比他的老子康熙勤政,也比他的儿子乾隆也勤政。
上图_ 乾隆帝南巡图
在分析雍正在位期间不离开北京进行出巡的原因之前,要先谈一下清朝皇帝尤其是康熙和乾隆为什么要经常离开北京出外巡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康熙和乾隆虽离开北京出外巡视去过很多地方,但他们所去的地方却大都相差无几。
上图木兰秋狝,清年间皇室权贵的秋季的围猎盛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即清朝皇帝出外巡视大都有政治上的考虑,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康熙六次南下主要是视察河工和体察民情,并且江浙地区在清朝前期反清复明气氛浓厚,康熙南下时还有意到南京祭拜明孝陵,希望减少明朝遗民对清朝的敌意。
乾隆六下江南,虽然有享乐的成分在其中,但仍有探访民俗、阅视河工等政治任务在其中。像康熙和乾隆西巡去五台山则主要是因为五台山是同时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道场的佛教圣地。
上图_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
康熙、乾隆、嘉庆等清朝皇帝多次来五台山,目的是通过礼佛活动拉拢、控制信奉喇嘛教的各部蒙古,就像乾隆所说:“蒙古诸藩皆尊佛法重黄教,我皇祖于此建寺居于喇嘛,内外各札萨克岁时来叩,允神道设教之意也。
上图_ 九子夺嫡
在康熙晚年爆发了九子夺嫡事件。在九子夺嫡事件中,诸皇子都拉帮结派,同朝中大臣暗中勾结,可以说康熙晚年各方势力对皇位的争夺很是激烈。虽然雍正皇帝最终胜出,继承了皇位。但是在雍正统治前期,他的皇位坐的并不是那么稳固。
因为这一时期八阿哥允禩的党羽还遍布朝野,势力极其强大。就像雍正自己所说:“允禩结匪党,潜蓄邪谋,遇事生波,中怀叵测。”试想在这种情况下,雍正怎么敢随意离京外出呢?与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相比,雍正在位时的身体状况就要差了很多。
上图_雍正朱笔御批
雍正即位时已是四十五岁,恰是人健康容易出状况的中年时期。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便得了一场大病,在这场大病中雍正险些一命呜呼,一直到次年方才痊愈,而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他都已经准备传位诏书了。
康熙朱批
此后雍正一直身体状况不佳,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一日生病,结果二十三日便暴毙,所以这种情况下,离京出巡对他来说确实可能难以施行。雍正与康熙和乾隆相比,在位时间并不长,但雍正却一直有着勤政的美誉。
雍正大量书写的朱批
康熙在晚年时倦政导致国库亏空、吏治败坏,所以雍正从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财政和整顿吏治,因此在他在位十三年间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工作量,甚至夜以继日的处理政事。
雍正的用人观:《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雍正接见通过殿试的进士们,并且就“如何做官”为题,亲自为进士们上了一堂培训课。他向进士们指出了他用人的标准是“公、忠、能”这三个字,并鼓励新科进士们以当朝的三个人为榜样,这样才能得到他的提拔重用,才有机会实现忠君爱民的抱负。
在治理国家过程中,雍正曾多次说过:“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耳!”所以,他十分注重把“德才兼备”这一原则贯穿于他的用人,而“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更是他的鲜明特征。
对人才的启用:阿克敦于康熙四十八年考中进士,深得康熙的喜爱,很快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又兼任"国子监祭酒",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领导。雍正继位后,阿克敦更是官运亨通,于雍正四年出任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成了朝廷的一品大员。
官场得意的阿克敦有些膨胀了,在广东任上,居然做出了挪用广东海关税银,指使家人向暹罗商船索取贿赂等不法之事。这些事被人弹劾后,传到雍正这儿大怒,下令将阿克敦逮捕下狱,经审讯判处阿克敦"斩监候"的重刑。
自古以来,江南的钱粮都是朝廷财政收入的支柱,苏北水道不通,雍正就无法对西北用兵。所以当务之急,是马上委派一名能力突出而又能得到雍正信任的人前去治水。在雍正焦头烂额之际,大学士张廷玉向他推荐了在死牢等候砍头的阿克敦。张廷玉向雍正担保,阿克敦是个现成的能臣,一定能治理好水患。
雍正了解阿克敦的能力,虽然眼下阿克敦是待罪之身,但事急从权,眼下朝中最大的事情是尽快疏通河道,保证对西北用兵的后勤保障,也就顺水推舟,准了张廷玉的保奏,将阿克敦从死牢里放出来,让他戴罪立功。阿克敦非常意外,因为雍正自登基以来,对贪官污吏的惩处是十分严厉的,自己这次就算不死,也得把牢底坐穿。
雍正继位的第一年,便颁布法令:贪污的官员一经查出,其家产查封,追索已变卖的财物,把贪官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阿克敦自己也知道机会来之不易。甫一出狱,他便来到了此次运河堵塞最为严重的淮安地区。
淮安是清朝南粮北运的起点,"凡漕运北京,舟至淮安,过坝度淮,以达清江口。"这里从明朝起便引管家湖水入淮,以便转输漕粮。为了调节水位、保证水源,明、清两朝先后在清江浦河设置新庄闸、福兴闸、清江闸、移风闸与板闸。
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漕河运道梗阻不通的现状,相比疏浚挑浅、修筑堤防等费时费力的工程,开凿支河是最为便捷、也最省钱的通漕保运的措施。在雍正同意这个方案后,阿克敦在新庄闸边开挖一条新的支渠,“约长五丈,立闸三层,重加防护”,作为新庄闸口淤塞时的辅道,与主道相互配合使用,使得漕粮运道得以畅通。
阿克敦这次的表现十分优秀,也让雍正十分的满意。河道疏通后,雍正免除了阿克敦之前的罪过。而根据综合分析,雍正一生,写下了千万字的批语,批阅奏折100多万件,平均每天要完成4000字的工作量。在执政的13年当中,宫廷造办处为雍正做了35副近视眼镜,说明雍正的近视眼还在不断地加深。
雍正继位时,有很多坊间的流言蜚语,有说康熙本来要传位给“十四皇子”,雍正把其中的“十”字改成了“于” ,就成了传位“于四皇子”。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符合实际的,按照继承流程,会书写满文和汉文两种,所以这种可能性很小。查阅过博物馆珍藏的原文后,会发现诏书中实际上写的是皇四子,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诏书原稿
雍正很勤政,但不值得歌颂。话说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或许真的是熹贵妃眼中,那个“没有心”的男人。在他当皇帝十三年的生涯中,朝政大事占据了他95%以上的精力,其余的亲情、爱情、生活等全部加起来也不到5%。而这仅剩的5%,绝大多数都给了年妃和年羹尧。
年妃
世人都知道“康乾盛世”,一个康熙,一个乾隆,他们都在位60来年,共同缔造了一个蓬勃向上的盛世。可是,真实的“康乾圣世”之所以能够延续,很大的功劳在于雍正。他夹在康熙和乾隆之上,虽然只在位13年,却真正做到了“浓缩就是精华”。
乾隆帝
康熙晚年时,国家基本已经是个烂摊子局面,腐败奢靡成风。雍正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他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康熙,是出了名的宽容仁善,而雍正刚好相反。他对官员的恶习非常痛恨,腐败贪污、假公济私之人该杀,尸位素餐、毫无建树之人也该革职。
雍正朱批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雍正一朝一共发现了3.5万件汉文朱批奏折,6000多件满文朱批奏折。每件奏折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的甚至还有一千多字。平均下来,每天他都要拿毛笔手写好几千字。而看奏折,还只是他日常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
雍正登基的第一个春节,他的致辞不是歌舞升平、举国欢庆,而是告诫官员们要谨守本分、洁己惠民。 雍正任用的大部分官员,在后人看来,都是“酷吏”,尤其以田文镜为典型代表。
可是,正是这些“酷吏”的存在,让雍正解决了康熙王朝留下的贪腐成风、结党营私、各自为政,实实在在地让官员们做到了惠民利民,安心当个纯臣干实事。而年羹尧,也正是在雍正对吏治的澄清中,一朝起一朝灭的显现。
雍正行乐图
旺源配资-旺源配资官网-什么是股票配资-360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